《伤寒论》第213条
原文:"阳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鞕,鞕则谵语,小承气汤主之。若一服谵语止者,更莫复服。" 一、经典注家集萃 1. 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“阳明病,法多汗。
多汗则津液外泄,胃中干燥,故大便硬。
硬则热邪内结,腑气不通,浊热上扰心神,故发谵语。
此证燥结初成,痞满为主,而未至大实大满,故主以小承气汤,通腑泻热和胃。
若一服后谵语得止,是腑气得通,热势已折,便当停止后服,恐过剂伤正。”
2. 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:“此言阳明病多汗致便硬谵语之证治。
汗多则津液越于外,胃腑必燥于内,肠中失润,故大便硬。
大便硬则腑气壅塞,郁热不得下泄,反蒸于上,扰乱神明,故为谵语。
然其证因汗多津伤而来,虽结未甚,故不用芒硝之软坚,但以大黄、枳、朴通其滞气,和其胃腑可也。
谵语止即停服,慎勿过剂,以汗多者其阳已伤,不可再虚其虚也。”
3. 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:“阳明病,其人多汗,津液泄于外,则胃燥于中,胃燥则肠枯,故大便硬。
大便硬则浊热上攻,心神不安,故发谵语。
是证也,以燥结为主,然非大实之候,故宜小承气汤微和胃气,下其结滞。
谵语止,为热结已通,不可复攻,过之则反伤胃津矣。”
4. 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:“阳明病,多汗亡津,胃腑干燥,大便必硬。
粪粒坚硬,阻隔肠中,气郁热淫,上熏心宫,故发谵语。此宜小承气汤,破其壅滞,下其结粪。
若一服谵语止,则硬粪已下,不可再服,再服则诛伐无过,败其中气。”
5. 刘渡舟《伤寒论讲稿》:“这条讲阳明病的一个常见类型:因为出汗太多,导致体内津液亏损,胃和肠道干燥,大便就变硬了。
大便一硬,堵在肠子里,产生的浊热邪气就会上攻到大脑,让人说胡话(谵语)。
这种证候是因为津液伤得厉害,所以燥结的程度不像大承气汤证那么严重,主要是气机不通(痞满),所以不用大承气汤,只用小承气汤来通畅气机、泻热通便就行。
而且特别嘱咐,吃一次药,只要谵语停了,就千万别再吃了。
因为病根是津液亏,过下会让人更虚。” 二、多维深度解析 1. 六经辨证思维解
病机链条:此条清晰地勾勒出一条阳明病的发病链条:
多汗 → 津液外出 → 胃中燥 → 大便硬 → 谵语。
其病本在于“津伤”,病标在于“热结”。
方证对应:虽见谵语,但因其源于津伤,燥结程度尚未达到“痞、满、燥、实、坚”俱备的程度,故不选用峻下之大承气汤(芒硝软坚),而选用小承气汤(大黄、枳实、厚朴),重在行气通便,泻热导滞。
治禁与养护: “若一服谵语止者,更莫复服”是核心戒律。
谵语止,标志腑气已通,热结已下。
若再攻下,则重伤津液与胃气,必致变证丛生。
这体现了“保胃气,存津液”的根本原则。
2. 圆运动一气周流解
汗是津液所化,属阴。过度汗出,直接耗损圆运动的物质基础(阴液)。
其人多汗导致津液大量外泄,进而使胃与肠道失于濡润,引发胃中燥;
胃中燥会造成大便硬,大便硬导致腑气壅滞、浊热内生;
浊热循胃络上攻,扰动心神,最终出现谵语。
投以小承气汤后,大黄可泻热通腑,枳朴能行气破滞,二者共同作用推荡积滞、开通道路,使浊热得以下泄,心神随之安定,谵语停止;
此时需立即停药,防止过剂伤正。
3. “多汗”之本:探究“其人多汗”的原因。
若因阳明本身热盛迫津,清下即可;
若因表虚不固或气虚发热,则需慎用苦寒,或于方中佐以固表益气之品。
顾护津液:即便确需小承气汤,仿增液承气汤之意,于方中加入生地、玄参、麦冬等滋阴增液之品,攻补兼施,既可增水行舟,又可防泻下伤阴之弊。
“谵语止”后调理:停药后,绝非万事大吉。
当以糜粥自养,或酌用益胃汤(沙参、麦冬、冰糖、生地、玉竹)等方善后,滋养被耗伤之胃津。
4. 中医底层逻辑贯通
病因病理:清晰展示了“津伤”与“热结”的因果关系,以及“腑气不通”与“神志异常”的病理联系。
治疗尺度:明确了治疗的“度”。
中医治疗不仅是“方”与“证”的对立,更是“量”与“效”的精准把握。“中病即止”是最高原则之一。
治病求本:此证之“本”在于“津伤”,故治疗时需时刻顾及,不可为追求速效而过度通下,犯“虚虚”之戒。 三、方药精析(小承气汤) 1. 组成与用法
大黄(四两,酒洗):苦寒,泻热通便,推陈致新。
厚朴(二两,炙,去皮):苦辛温,行气消胀,燥湿除满。
枳实(三枚,大者,炙):苦辛微寒,破气消积,化痰散痞。
煎服法:以上三味药材,用水四升,煎煮至剩余一升二合,去除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
2. 《本经》药物解析
大黄: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其“主下瘀血…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”,在方中起到泻下攻积、清热泻火的作用。
厚朴: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其“主中风,伤寒,头痛,寒热,惊悸,气血痹”,在方中核心作用是燥湿消痰、下气除满。
枳实: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其“主大风在皮肤中…除寒热结,止利,长肌肉”,在方中核心作用是破气消积、化痰散痞。
3. 方义要点
本方不用芒硝,而用枳、朴,说明其证以气机壅滞(痞、满)为主,燥结(硬)次之。全方功专行气导滞,通便泻热,是泻下之轻剂。 四、临床体悟
现代临床对应:此证常见于高热性疾病后期、老年性便秘、产后便秘等。
因发热汗出或体质因素导致津液亏损,肠道失润,出现便秘、腹胀,并可能伴有轻度精神症状(如烦躁、失眠)。 对于阴虚体质明显的便秘患者,润导承气法,以小承气汤为基础,加入白芍、火麻仁、杏仁(取麻子仁丸意),或加入威灵仙(通络润下),既能通便,又能有效养护津液,防止过下伤正。 仲景心传:“此一条,示人以病机演进之序,更戒人以用药分寸之严。
'多汗’至'谵语’,乃津伤化燥之常轨;
'谵语止’即'止后服’,乃护胃存津之铁律。
医者临证,既须知小承气之所主,在气滞便硬而非大实;
更须悟一服效之所诫,在攻邪毋伤其正。
能于通下之中,念念不忘固护津液者,可谓得仲景心法矣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银丰配资,申请股票配资,华夏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