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
浙江省档案馆推出
铭记历史开创未来——
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
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
浙江档案展
有一块长近2米的木板
引来很多人关注
这是省档案馆首次与公众见面的
日军登陆杭州湾的跳板
“登陆跳板”首次在省档案馆展出。这是1937年日军为了登陆杭州湾而专门定制的。 浙江省档案馆供图
一块木板的首次露面
这是一场浸润着“浙江味”“时代味”“抗战味”与“档案味”的展览,于8月13日正式开展。这也是在明确提出“十四年抗战”概念后,官方梳理1931年以来浙江抗战历史的首次全景式展示。
展开剩余89%图源:浙江省档案馆
这次展览,有一块长近2米、乍一看很普通的木板,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。木板表面印有“登陆”“鸿巢木材株式会社制”等日文字样,这是省档案馆首次与公众见面的日军“登陆跳板”。
杭州湾北岸沙土表面坚硬但下层松软,普通车辆难以通行。为了登陆作战快速运输人员和物资,日军专门成立鸿巢木材株式会社生产军用跳板。1937年11月,10多万日军在杭州湾北岸偷袭登陆,增兵淞沪战场,登陆后将跳板等物资遗弃在海滩。通过跳板登陆杭州湾的这支日军部队,也是一个月后参与南京大屠杀的部队之一。
1937年11月,日军在杭州湾登陆。图源:浙江省档案馆
当时许多村民房屋被毁,便将这些跳板用于重建家园,其中两块被平湖市的夏吉林保存,后被平湖市史志学会会员张卫东偶然发现收购,并于2015年11月将其中较大的一块捐赠给了浙江省档案馆。
浙江是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,也是受战争灾难最深重的省份之一。如何讲述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?如何引起更多共鸣?如何让参观者更有收获?策展团队为此绞尽脑汁。
与一般的档案展不同,这次最终入选的500多件档案中,不少是实物档案,这是策展团队的有意为之。他们认为,实物档案是历史的直接见证者,引发的联想和画面冲击力也是直接的。
为了更全面、更准确、更生动地展示浙江抗战历史。策展团队专门请浙江党史专家指导,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,使展览大纲逐渐成形。“比如从2017年开始,我国明确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,展览就要从‘十四年抗战’的维度作整体考量。”参与策展的省档案馆宣传文化处干部介绍。最终,展览确定为7个篇章,分别为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浙江局势”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浙江的建立与巩固”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江敌后抗日”等。
一本好的历史教科书,还得有精彩生动的内容。刚开始的全省展览素材大收集中,各地选送的档案有一半以上是与日军侵略浙江的罪行相关,大多是照片、文书等。首轮筛选后,策展团队决定调整策略,边扩大范围实地走访,边进行第二轮定向收集。
展厅中,吸引许多人驻足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制服,就是工作人员在走访一家抗战纪念馆中发现的。这套制服背后,是抗战期间发生在杭州地界的八一四空战。这也是中国空军首次与日军展开的大规模空战,空战告捷,打破了“日本空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。
一门步兵炮背后的故事
“请大家注意看,新四军‘老虎团’的这款武器就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‘九二式步兵炮’。”展厅内人潮涌动,顺着“95后”讲解员虞佳忆手指的方向,观众齐刷刷将目光集中到了那张黑白照片上。
新四军第十六旅四十八团与缴获的日军重武器。浙江省档案馆供图
抗战期间,新四军苏浙军区开辟了以天目山为中心的浙西抗日根据地,成为东南战略要地。在这里,最有名的当属刘别生领导的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四十八团,因为能攻善守、战斗力十足,被誉为“老虎团”。
1944年3月29日,日军在浙江长兴与安徽广德交界的杭村一带“扫荡”,被刘别生率部设伏,成功毙伤日伪军百余人,还一举缴获一门步兵炮和大批弹药。
档案展示的原本只有这些,但在虞佳忆的讲述中,故事有了更精彩的后续:“这门大炮是日军精锐师团的‘军魂炮’。找不到大炮的日军暴跳如雷,竟写信给刘别生要求归还。刘别生立即回信驳斥‘你们如果有本事,就自己来拿吧,我们还可以再一次较量较量’。”听着虞佳忆绘声绘色的讲解,参观者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场景。
1942年5月,日军在钱塘江大桥上集结参加浙赣会战。图源:浙江省档案馆
每份档案背后,都有一段历史。但对观展者而言,在短时间内仅通过几行文字,很难知晓并理解其价值所在。
讲解员,是帮助参观者快速跨过这道“门槛”,和展览建立连接的“桥梁”。
为了更好地讲解这次展览,档案馆专门招募了11位来自省内外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展览讲解员。省档案馆还同步安排年轻干部担任讲解员,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讲解的方式走进历史、了解历史。
一名97岁老兵的观展感悟
一场好的历史档案展会给人们带来什么?又留下什么?
97岁的老兵郝龙清是首批观展人。开展当天,他郑重穿戴上绿色军装和军帽,在家人陪同下早早来到省档案馆。
“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—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浙江档案展”现场,老兵郝龙清在观展。记者 董旭明 摄
在展厅,郝龙清走得很慢,每一处都看得很仔细。玻璃展柜里黑白的照片和发黄的文件,于旁人或许是历史,于他则是无法忘却的记忆。1943年,他的父亲被日军残忍杀害。次年,年仅15岁的他毅然参军。部队最初因他年纪小、身体弱有所犹豫,“但我已经没有家了。”最终,他成了一名八路军医务护理员。
“我还记得,日本兵来扫荡那天,队长带头边喊边冲,队员们举着大刀、扛着枪,争先恐后往前冲,一位排长的胳膊被打烂了。”80多年前的战斗场景,每一个细节郝龙清至今仍记忆犹新。
战争的残酷,更凸显当下和平的可贵。通过展览回首80年前的那些经历,郝龙清掷地有声:“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抗战的胜利。这是真理。”
1943年浙江鼠疫流行示意图。图源:浙江省档案馆
在“日军侵略浙江的罪行”展区,杭州市民罗长娇和上小学的女儿白千浔静静看着眼前的档案。女孩神情严肃,她身前的玻璃展柜中,毒气面罩尽管已经发黄斑驳,但仍让人不寒而栗。侵华战争期间,日本法西斯发动惨无人道的细菌战,其中浙江受细菌武器侵害长达9年,涉及杭州、宁波等8个设区市约30个县。日军投放了包括鼠疫、霍乱等6种细菌,造成约6万人感染死亡,受伤者不计其数。毒气面罩就是铁证之一。
白千浔小声问妈妈,这是不是就跟《南京照相馆》里的那些事一样?看展前几天,父母带着她一起看了《南京照相馆》,这部以普通百姓视角讲述日军屠城暴行的电影,此刻以更直观也更具体的方式重现在眼前。
“对孩子来说,很多文字可能还看不大懂,但照片、实物、音频,她都能自己看、自己感受。”罗长娇说,档案展也是对孩子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。
中国工农红军闽浙独立师政治部《告白军士兵书》。图源:浙江省档案馆
档案之所以能活起来,是因为它触到了每个人心中柔软而深刻的地方。
再次踏进档案展展厅,45岁张伟停在由中国工农红军闽浙独立师政治部撰写的《告白军士兵书》前,拿出手机小心拍摄。“有些展览,看一遍是不够的。”他说,尤其是那一组浙江平民遭受轰炸的老照片、一封台湾同胞用日文写下的《告台湾同胞书》,回去后反复在他脑中浮现。他就决定再来一趟。
“对我来说,第一次是历史教育,第二次才是心灵对话。”张伟说,“我们作为后人,有责任把这段真实的历史传承下去。”
发布于:北京市银丰配资,申请股票配资,华夏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